(一)网络层面排查
- 流量监测与分析
- 带宽使用情况:利用网络监控工具,如 SolarWinds Network Performance Monitor 或 PRTG Network Monitor,实时查看网络带宽的使用率。在正常情况下,科技研发网络的带宽使用会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在数据传输高峰期(如团队成员集中下载大型研发资料或进行模型训练数据传输时)带宽使用率会升高,但在非高峰期应该保持在较低水平。如果发现带宽使用率突然异常升高,达到或接近网络带宽上限,且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就可能是 DDoS 攻击的迹象。例如,正常带宽使用率在 30% 左右,突然上升到 90% 以上,且没有合理的业务原因导致这种增长。
- 流量来源分析:查看流量日志,确定流量的来源 IP 地址。DDoS 攻击通常会涉及大量来自不同 IP 地址的流量。通过分析工具,如 Wireshark 或专门的 DDoS 流量分析软件(如 Arbor Networks 的 Pravail),可以识别流量是否来自多个分散的 IP 地址。如果发现大量来自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 IP 地址同时向研发网络发送请求,且这些请求具有相似的特征(如频繁请求相同的研发资源端口或不断发送相同的数据包内容),那么很可能是正在遭受 DDoS 攻击。
- 网络连接状态检查
- 连接数监测:使用网络管理工具或服务器命令(在 Linux 系统中可以使用 “netstat -an” 命令,在 Windows 系统中可以使用 “netstat -ano” 命令)来查看当前的网络连接状态。正常情况下,科技研发网络的连接数会根据研发活动的规模和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一个小型研发团队的内部网络服务器,正常并发连接数可能在几十到几百之间。如果发现连接数突然大幅增加,远远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其中大部分连接处于异常状态(如大量半开连接,即 TCP 连接只完成了 SYN 请求,没有完成后续的 ACK 确认),这可能是受到了 SYN Flood 类型的 DDoS 攻击。这种攻击通过向服务器发送大量的 TCP SYN 请求,耗尽服务器的连接资源,使服务器无法正常处理合法的研发网络连接请求。
- 连接行为分析:除了监测连接数,还需要分析连接的行为。观察连接是否频繁地建立和断开,或者是否存在大量连接长时间处于空闲状态但占用资源。对于科技研发网络,正常的连接应该是有明确的研发目的,如访问代码仓库、测试服务器或进行数据传输等。如果发现有大量连接没有合理的研发用途,如反复连接到一些不相关的端口或者只是发送一些简单的、无意义的数据包,这可能是 DDoS 攻击的迹象。
(二)服务器层面排查
- 资源使用情况检查
- CPU 使用率:通过服务器管理工具(如 Windows Server 的性能监视器或 Linux 系统的 “top” 命令)查看 CPU 使用率。在正常的科技研发环境中,CPU 使用率会根据研发任务的类型和负载而变化。例如,在进行代码编译、复杂算法运算或模拟实验时,CPU 使用率会升高,但在其他时候应该相对较低。如果发现 CPU 使用率突然达到 100% 或者接近 100%,并且持续较长时间,同时没有对应的大规模研发任务在进行,这可能是由于 DDoS 攻击导致服务器忙于处理大量恶意请求。例如,服务器平时 CPU 使用率在 30% – 50% 之间,在攻击发生时飙升到 95% 以上,且代码编译等任务并没有明显增加。
- 内存使用情况:同样,检查内存使用情况。正常的研发服务器内存使用应该相对稳定,随着研发任务的开展,内存会被合理地分配用于存储数据、运行程序等。当受到 DDoS 攻击时,由于大量的请求涌入,服务器可能会频繁地分配内存来处理这些请求,导致内存使用率急剧上升。如果发现内存使用率异常升高,甚至出现内存溢出的情况,这也是系统可能遭受攻击的一个迹象。例如,内存使用率从正常的 60% 左右突然上升到 90% 以上,并且服务器开始出现性能下降的症状,如应用程序响应变慢或出现错误。
- 磁盘 I/O 情况:科技研发网络中的服务器在正常运行时会有一定的磁盘读写操作,如存储研发数据、日志文件等。在遭受 DDoS 攻击时,由于大量请求同时访问磁盘,可能会导致磁盘 I/O 负载过高。通过系统监控工具查看磁盘读写速度,如果读写速度远超正常水平,且读写操作主要是由一些异常请求引起的,那么可能是 DDoS 攻击导致的。例如,正常情况下磁盘每秒写入速度可能在几 MB 到几十 MB 之间,在攻击时可能突然上升到几百 MB 每秒,且写入的数据没有合理的研发相关用途。
- 服务器日志检查
- 系统日志:查看系统日志(如 Linux 系统的 syslog、Windows 系统的事件查看器),寻找异常的登录尝试、大量重复的请求记录或者是来自异常 IP 地址的访问记录。在科技研发网络中,合法的登录通常来自已知的研发团队成员的 IP 地址或经过授权的外部合作伙伴。如果发现大量来自陌生 IP 地址的登录尝试,或者同一个 IP 地址反复尝试登录失败后仍继续尝试,这可能是攻击者在进行暴力破解或者是 DDoS 攻击的前奏。此外,还需要关注系统日志中关于资源访问的记录,如文件访问、进程启动等。如果发现有大量异常的资源访问记录,如某个文件被频繁访问但该文件与当前研发项目没有关联,这也可能是攻击的迹象。
- 应用程序日志:检查研发相关应用程序的日志。对于科技研发网络,应用程序可能包括代码开发工具、测试平台、数据处理软件等。重点关注应用程序的关键操作记录。如果发现有大量相同的操作(如相同的代码提交、相同的测试请求等)在短时间内重复出现,且这些操作没有合理的研发场景支持,那么很可能是受到了 DDoS 攻击。例如,在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中,发现某个代码仓库在短时间内收到大量相同的代码推送请求,且这些请求没有对应的开发任务计划,这可能是攻击导致的。
(三)应用层面排查
- 应用响应情况检查
- 功能测试:手动测试科技研发网络中的关键应用功能。例如,对于一个软件研发项目,尝试进行代码编译、测试用例执行、版本发布等操作。如果这些操作无法正常完成或者响应时间过长,可能是因为 DDoS 攻击导致应用程序无法正常处理请求。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模拟用户请求,如 JMeter 或 LoadRunner,通过设置不同的并发用户数和请求频率,对比正常情况下和故障情况下应用的响应性能。在正常情况下,应用的响应时间应该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如代码编译可能在几分钟内完成,测试用例执行可能在几秒到几十秒之间。如果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响应时间延长到数小时或者根本无法完成操作,这可能是 DDoS 攻击的影响。
- 应用程序接口(API)检查:科技研发网络中的应用通常会有很多 API 来支持内部系统之间的通信和外部数据交互。查看 API 的调用记录,确定是否有大量异常的 API 调用。例如,发现某个 API 在短时间内被调用了成千上万次,远超正常的调用频率,并且这些调用没有对应的研发业务逻辑支持,这可能是 DDoS 攻击针对 API 进行的攻击。对于一些数据密集型的研发项目,如人工智能模型训练,API 可能用于数据传输和模型更新。如果这些 API 被恶意滥用,会严重影响研发进度。
二、研发进度保护
(一)数据备份与恢复
- 定期备份策略:建立严格的数据备份计划,对于科技研发网络中的重要数据,如代码库、实验数据、设计文档等,应该至少每天进行一次备份。备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全量备份是对所有数据进行完整的复制,增量备份则只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例如,对于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每天晚上进行一次全量备份,在白天每隔几个小时进行一次增量备份。备份数据应该存储在独立于生产服务器的存储设备上,如外部硬盘、网络附属存储(NAS)或云存储服务。
- 备份数据验证:定期验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可以通过数据恢复测试来检查备份数据是否能够成功恢复到正常的研发环境中。例如,每月选择部分备份数据进行恢复测试,将恢复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检查是否存在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同时,还需要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防止备份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备份数据进行保护,如使用 AES(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对备份文件进行加密,只有授权的人员使用正确的密钥才能解密和访问备份数据。
- 灾难恢复计划:制定灾难恢复计划,明确在遭受 DDoS 攻击或其他灾难导致研发数据丢失或系统瘫痪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恢复研发工作。灾难恢复计划应该包括恢复的步骤、所需的资源(如服务器、存储设备、软件许可证等)以及恢复的时间目标。例如,规定在遭受攻击后 48 小时内恢复核心研发功能,72 小时内恢复全部研发功能。灾难恢复计划还应该进行定期演练,以确保在实际发生灾难时能够顺利执行。
(二)冗余系统与资源
- 服务器冗余:采用服务器冗余技术,如热备份或冷备份服务器。热备份服务器是指与主服务器实时同步数据,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能够立即接管工作的服务器。冷备份服务器则是在需要时通过手动配置来恢复服务。对于科技研发网络,根据研发项目的重要性和对服务可用性的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例如,对于一个关键的研发项目,采用热备份服务器,当主服务器受到 DDoS 攻击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时,热备份服务器能够立即接管服务,保证研发工作的连续性。
- 网络链路冗余:建立网络链路冗余,确保研发网络有多个网络连接路径。例如,通过使用多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网络连接,当一条链路受到 DDoS 攻击或出现故障时,研发网络可以通过其他链路保持通信。同时,可以采用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将网络流量均匀地分配到不同的链路上去,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性能。在正常情况下,链路负载均衡器可以根据链路的带宽、延迟等因素来分配流量,在遭受攻击时,可以将攻击流量尽可能地隔离在一条链路中,减少对整个研发网络的影响。
- 资源动态分配: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在研发过程中,根据项目的需求灵活地分配计算资源(如 CPU、内存、存储等)。当遭受 DDoS 攻击时,通过云计算平台的自动缩放功能,可以快速增加资源来应对攻击。例如,在一个大数据处理项目中,当发现 DDoS 攻击导致服务器资源紧张时,云计算平台可以自动增加服务器数量或提升服务器配置,以保证研发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访问控制与安全策略
- 严格的用户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用户访问控制策略,对于科技研发网络中的资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可以采用身份验证和授权技术,如多因素身份验证(MFA)。例如,研发人员在登录系统时,除了使用用户名和密码外,还需要通过手机验证码或指纹识别等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同时,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限制其访问的范围。例如,测试人员只能访问测试环境和相关的测试数据,开发人员只能访问代码库和开发工具,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和破坏研发资源。
- 安全策略更新与培训:定期更新安全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例如,根据最新的 DDoS 攻击趋势和技术,调整防火墙规则、入侵检测系统(IDS)配置等。同时,对研发团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识别网络安全威胁、正确使用安全工具、遵守安全策略等。例如,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讲座和在线安全课程,让研发人员了解 DDoS 攻击的危害和防范方法,如如何避免点击可疑的链接、如何识别异常的网络行为等。
-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在发现 DDoS 攻击后的应对措施。应急响应计划应该包括通知机制(如如何通知研发团队成员、管理层和相关的安全机构)、攻击缓解措施(如如何启动防护设备、如何隔离攻击流量等)和恢复措施(如如何在攻击停止后快速恢复研发工作)。例如,当发现 DDoS 攻击后,立即通过内部通信工具通知研发团队和管理层,同时启动 DDoS 防护设备,将攻击流量引导到清洗中心进行处理,在攻击停止后,按照灾难恢复计划和数据备份策略快速恢复研发工作。